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与外交史上,“承安宝货”与“岁币”虽同属金代重要经济概念,却分属截然不同的领域——前者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法定货币,后者是带有屈辱性质的政治支付,二者在性质、功能与历史意义上存在本质区别。
承安宝货是金章宗承安年间(1196-1200年)正式发行的法定货币,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以“银锭”为单位的铸币,它由官方铸造,形制为两端弧翘的船形银锭,重量分一两至十两五等,錾有“承安宝货”及重量铭文,与铜钱、纸币“交钞”并行流通,本质是金属货币制度的创新,而岁币并非货币,而是宋朝以“岁贡”名义向辽、西夏、金等国输送的财物,通常以白银、绢帛为主,属于政治妥协下的“贡品”,岁币无固定形制与铸造标准,数量由双方条约约定(如宋对岁币每年银绢各25万两匹),本质是主权让渡下的经济赔偿。

承安宝货的诞生,旨在解决金代货币体系混乱问题:当时铜钱不足、交钞贬值,民间白银交易缺乏统一标准,承安宝货通过规范银锭重量与成色,为白银货币化提供制度保障,其核心功能是调节经济流通、稳定金融秩序,岁币则完全服务于政治目的:北宋为“澶渊之盟”换取边境安宁,南宋以“绍兴和议”偏安一隅,岁币本质是换取军事停战的“保护费”,功能是维护政权存续,而非经济运行。
承安宝货虽因铸造成本高、民间私铸泛滥而于五年后废止,却开创了中国银本位制的先河,为后世元、明、清的白银流通奠定基础,是货币史上的重要探索,岁币则成为宋代“积贫积弱”的象征:北宋因岁币加重财政负担,南宋更因岁币条款丧失军事主动权,最终在蒙金夹击下灭亡,前者体现国家主动的经济治理能力,后者折射主权受制下的被动妥协,其历史命运截然相反。
综上,承安宝货是货币制度创新的产物,承载着经济调节的功能;岁币则是政治妥协的牺牲品,背负着主权屈辱的印记,二者从性质到意义,均代表着古代国家治理中“进取”与“退让”的两面,折射出不同历史选择下的文明走向。
下一篇:没有了